2016年12月8日下午,应校科技处邀请,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文科教授莅临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校长王凤鸣会见了王教授,并就学科与科研平台、试验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亲切交谈,科技处处长刘云、副处长于开宁参加了会谈。
下午15:00时,王文科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关于自然基金项目申请的思考”、“旱区地下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两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于开宁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李亚松,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许广明、副院长李铎,资源学院副院长胡华斌,以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到会听取了报告。
王文科教授的首场报告,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类别、项目遴选的原则、没获批准项目的原因、申请书的撰写及应注意事项等分享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理解,随后对旱区地下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取得的最新认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强调进行野外试验的重要性,指出野外实践是数据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创新点的来源。两场报告,历时三个多小时,王教授旁征博引,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其精妙的语言、详细而深刻的讲解引起阵阵掌声,与会者表示收获颇丰。
报告之后,于开宁代表师生对王文科教授的到来和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王教授百忙之中来到我校,介绍了其创新团队在旱区地下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方面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诠释了原位试验基地在取得原创性学术成果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评审的多年亲身经历,解读了自然科学基金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使我们领略到王教授渊博的学科知识、求真的科研态度、协同创新的团队精神、人文情怀引领的科学智慧。将对我校的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创新团队等有重要启迪。
此次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副校长毛磊多次给予指示,希望能够推动我校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高层次获奖等科研工作,尤其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
报告还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学者到会。
专家简介:
王文科(1962-),男,理学博士,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2008-2009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2015年,任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首任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陕西省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西北旱区负责建成了两个多功能水与环境原位试验基地,为开展原创性研究提供了平台,吸引了美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专家学者合作交流。
主要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十四届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IAH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长安大学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干旱区地理》、《工程勘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西北地质》、《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973”课题以及省部重大项目等6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 60多篇),获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银质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入选天山学者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