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校牛树银教授科研团队应邀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

发布时间:2016-11-25   来源:资源学院   作者:   编辑:耿凯

2016年11月19日-21日,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等22家单位联合发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等5家单位共同承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安徽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副局长施申轶、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晓平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毛景文在大会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傅秉锋主持会议。

本届会议以“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绿色矿山共享经济发展”为主题,共设14场大会报告和15个专题分会。会议内容涵盖了重大成矿事件与成矿规律、典型矿床及有关主岩、成矿过程与物质来源、矿产预测与成矿远景规划、“一带一路”重要矿产及找矿勘查新进展和矿田地质研究、调查与深部外围找矿勘查等矿床学研究领域。常印佛、陈毓川、裴荣富、何继善、汤中立、翟明国、邱爱慈和蔡美峰8名院士,以及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地勘单位和政府部门等120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我校资源学院牛树银教授科研团队5名师生主要参加了矿田地质研究、调查与深部外围勘查专题。牛树银教授作了“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控矿构造分析”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大中型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特征与幔枝构造成矿控矿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兴安岭幔枝构造是本区变形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发生的主控因素,并强调应注重深部找矿。此外,陈超、张福祥两位年轻教师和夏帅硕士研究生分别就“太行山麻棚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内蒙古赤峰金蟾山金矿深部与外围预测”、“太行山北段庙安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探讨”做了分会报告。

全国矿床会议一直是我国地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学术会议之一。通过会议研讨和交流,我校师生充分地展示了河北地质大学幔枝构造团队近年来在太行山地区、内蒙古地区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我校自主创新科研特色的影响力,获得了在场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赞同。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矿床学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也为与会代表之间共同切磋、相互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交流平台,以期推动地质找矿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校师生参会照片

(左一:张福祥老师;左二陈超老师;左三:牛树银教授;左四:孙爱群教授;左五:夏帅硕士研究生)